1957年11月3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卫星“旅行者2号”。这颗卫星上的一项重要科学实验,便是在卫星舱里载上一只重5公斤的小狗莱伊卡。当时,在它身上缚了各种监测生理指标的探头,以供地面科学家研究。在这颗卫星的舱内,科学家专门为小狗设计了一套生命保障系统,使内部的环境基本上和地面一样,另外还装了一定数量的食物。起初,小莱伊卡在卫星舱内生活得还可以,可是由于卫星无法返回地面,小莱伊卡在卫星内仅生活了6天便死了。
此后,随着宇宙飞行器的不断发展,许多科学家继续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太空生物的研究,被送上天的不仅有狗、猫、猴、鼠等哺乳动物,还有蜜蜂、家蝇等昆虫。1967年9月7日,美国发射了“生物卫星2号”进行科学实验,其中有一只猴子,预期进行30天飞行,但它到第9天就死了。1982年3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进行试飞,带去的12只小蜜蜂飞行中死了11只,在着陆时仅剩的1只也经不起考验死了。
当然,随着宇航生命保障系统的不断改进,许多动物在失重的环境中也渐渐适应了太空的生活。1984年4月6日至13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作太空飞行时,将3000多只蜜蜂装在玻璃箱内作试验,以研究它们对太空环境适应的能力。起初,这些蜜蜂在太空很不适应,有的在原地拍打着翅膀,有的在玻璃箱内到处飞动。后来开始筑巢,一只蜂皇在太空下了35个蜂卵。在这7天时间里,只有100多只蜜蜂死去,仅占总数的3.3%。
科学家对猕猴所作的试验更能说明问题。他们先花了两年时间对猕猴进行条件反射训练,然后让它们在飞行过程中为人类进行工作。当信号盘上出现某种信号时,猕猴便按动操作杆,它得到的奖赏是一些果汁;当猕猴用牙齿咬动一个阀门时,它便可通过一个专门的吸管获得膏状食品。此外,当猕猴左顾右盼地寻找信号时,触动了各类踏板和按扭,科学家据此获得了有关猕猴的平衡状态的信号。如今,科学家们正在借助于猕猴来研究最初几天太空飞行中困扰宇航员的那些不适感,诸如晕船、面部浮肿、头重脚轻、转头时无法集中目光等问题。